老板破格提拔你的三种情况
	  
    
	    所谓破格提拔,就是说你不具备提拔的条件,但是你具有某项特殊才能,或者你是企业急需的人才,因而获得了非常规的升迁机会。中国人喜欢论资排辈,但中国人也喜欢变通。你看,我们在规定人事升迁的章程时,总会罗列出一大堆的条件来,但结尾往往会有一句“原则上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”,一句“原则上”就是为变通预留空间。
  从我的职业经验来看,破格提拔,不外乎三种情况。第一种,非常之时,用非常之人;第二种,你遇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老板;第三种,你是老板的心腹。
  先说第一种情况。如果你所供职的公司,还属于初创阶段,人才稀缺,此时,你会有大把的机会获得升迁;或者你所在的公司,业务上进行重大调整,业务规模扩张必然带来大量升职机遇,这就是非常之时,用非常这人。这样的升职机会,主要看你的眼光是否独到,是否选择了一个具有成长空间的公司。相较之下,一个成熟的公司,往往制度完善,业务稳定,人才缺口少,提供的升职机会就少很多。
  再说第二种情况。如果你遇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老板,那我要恭喜你,这是职场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奢望。古语说: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,这样的老板,往往更看重你的能力,有魄力提拔新人,敢于打破一些条条框框,和这样的老板相处,你会时时处于一种竞争状态,因为,他能从芸芸众生中挑选出你,如果你辜负他的期望,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将你降职。但是,无论你有多大的压力,遇到一个知人善任的伯乐,总是你一辈子的福气,因为,你总能学到很多其他老板无法给予你的东西。
  回溯历史,那些取得大功业、大成就的人,几乎无一例外地遇到赏识他的老板。汉武帝和刘备就是这样的“老板”。
  汉武帝是敢于破格提拔人才的楷模。比如,地方官吏出身的汲黯和韩安国,被他提拔为朝廷的一品大员;出身贫寒甚至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和主父偃,获得重用;家奴出身的卫青,成为汉朝击败匈奴的大将军……汉武帝时群星荟萃,他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,与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式是密不可分的。
  刘备和汉武帝相比,也毫不逊色。三顾茅庐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。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时,他已47岁,而诸葛亮不过27岁,此时,刘备是左将军官衔,而诸葛亮不过一介平民,能够礼贤下士,谦卑地去请一位晚辈,这可不是一般老板能做到的。还有一次,定军山一战,黄忠临阵斩杀曹魏主将夏侯渊,当时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,提拔黄忠为后将军,与关羽、张飞齐名。这种用人魄力,的确不同寻常。
  当然,这种慧眼识人才的老板,毕竟罕见。如果你想获得这样的提拔机会,你一要判断是否遇到了一个英明的老板;二要自知,你确实具备干大事的能力。
  再来说说第三种情况。
  有人说:“成为老板的心腹,这事我可做不来。再说,你这不是教我阿谀奉承吗?”我觉得,很多事情,不能用单纯的道德标准去评价。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注意力也是有限的,老板也是如此。一般而言,在一个企业中,最吸引老板注意力的是两种人:一种是能力强、业绩好的员工;另一类则是业绩差的员工。业绩差的员工是被淘汰的对象,而业绩好的员工,毕竟有限。试问,你有自己独特的才能,但是却不能被老板注意到,你何时才能出头呢?
  道理很简单,老板熟悉的员工,容易有提拔机会;老板的心腹,容易有破格提拔的机会。既然想升职,为什么不想想办法让老板注意到你呢?其实,别看我们天天讲任人唯才,很多情况下,一个人与老板的亲疏远近,往往决定了能不能被重用。因为,人们对一个熟悉的人,往往能信任、放心;而一个陌生的人,人们自然会产生抵触和戒备心理。所以,不要埋怨老板用人采取双重标准,提拔与被提拔,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儿。说到这里,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  有两个妇人在聊天,其中一个问道:“你儿子还好吧?”
  “别提了,真是不幸哦!”这个妇人叹息道:“他实在够可怜,娶个媳妇懒得要命,不烧饭、不扫地、不洗衣服、不带孩子,整天就是睡觉,我儿子还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!”
  “那女儿呢?”
  “那她可就好命了。”妇人满脸笑容:“他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,不让他做家事,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办,煮饭、洗衣、扫地、带孩子,而且每天早上还端早点到床上给她吃呢!”
  这是我们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,妇人的想法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。对媳妇是一套标准,对女儿是另一套标准。很多升职无望的年轻人抱怨连连,其实,现实的逻辑就是这样,它有它的合理性。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,是啊,既然怕,对很多事,你就不能太认真。
  人都有两面性,你不能太认真,也不能不认真。成为老板的心腹,你要把握好一个度。这就是,公私要兼顾。你和老板的私交好,不代表你就能怠慢工作。你和老板的私交,这是小局;而在老板那里,还有个大局——公司利益。一个优秀的人,就是平衡私利与大局的高手。成为老板心腹,很多人可能曲解为逢迎老板,揣摩上意。大家都很熟悉和珅这个人,你看他对乾隆的心思,揣摩得极其到位,但是这个人太贪心,只有私心,没有公德。乾隆这个老板,对他是很满意的,但是乾隆一死,他就被送上了断头台。和珅的问题就在于:他做任何事,都从私利出发,贪婪至极,完全不顾及大清帝国这个“企业”的大局利益,所以,老板一倒,他就完了。
  我们都只是职业经理人,切忌贪婪成性,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,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。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有个观点:“在你往上爬的时候,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,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。”诚哉斯言。当你得势时不要飞扬跋扈、厚此薄彼,那些遭人忌恨的人,有几个不是做人上出了问题。
  但是,另一方面,我们也不要过度地坚持原则。海瑞是中国古代清官中的楷模。你看他做什么事情,都考虑大明朝这个“公司”的大局,常常忘记了照顾一下大老板——皇帝的个人需要。结果名声很大,却一直得不到重用。水至清则无鱼,职场中的很多事情,都需要变通处理,其中的分寸就在于:既不可失了公心,也不可没有私心。
	  上一条:
	  新员工开始新工作要注意的六点
	  	  
	  
	  下一条:
	   如何处理好和顶头上司的关系
	  	  
	  
    

